在开年首个国务院常务会议上,李克强总理一语中的地指出:“仔细掰开来算细账,主要是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”“企业成本高在哪儿,还不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?”
为什么说“非税负担过重”?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指出,与发达国家比,中国的宏观税负其实不算高。但若单就制造业和美国比,中国企业承担的税负的确高些,因为税制不同,美国以家庭、个人缴税为主,企业缴税为辅;而中国主要对企业征收,因此有中国企业缴税更多的印象。一旦企业过重负担不是源自税收,而是“制度性交易成本”,李总理的剑指,可就是在招呼“向我开炮”了。
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,制度性交易成本,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、规章、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,如环评、能评、清洁生产、土地等一系列审批成本,是(企业负担中的)一大块。
作为国家行政体系的最高首脑,李总理对自己领导的领域不讳疾、不掩饰,反而招呼“向我开炮”。足见中央治理乱收费决心之坚定。
一方面是曹德旺等企业家群体的吐槽抱怨,一方面是国家总理的诊脉辨识、责任独揽。“担当”二字清晰可见。那么,没有法律依据的、上不了台面的、非税的“制度性交易成本”,到底凭什么横征暴敛?又为什么尾大不掉?厉害就厉害在“制度性”上面。
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指出了,制度性交易成本,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、规章、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一系列审批成本。由此看来,似乎还不是乱收一气。有规章有制度嘛。可既然有规章有制度,怎么还不可控、进而演变成沉重包袱?
“工业用地需要几十万元、上百万元一亩;把水、电、气接入工厂都需要高额费用;环评、能评、清洁生产等各道审批环节也要花不少钱请第三方出报告。这种状况把不少原本想投资实业的企业吓了回去,甚至吓到了国外去。”这是宗庆后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对企业成本高的问题的分析。
由宗庆后的分析可以看出,企业经营成本高,原因很复杂,虽然不都是能轻易解决,但其中“费”这一项是有解决余地的。因为企业原本不该付。
如今环保事业深入人心。为了经济产值而破坏环境,国人是不屑为之了。曹德旺也好,宗庆后也罢,如果为了办企业就破坏环境,必将难容于世。既然如此,环评、能评、清洁生产等等,何以仍不能见容于宗庆后?
笔者以为,环评、能评、清洁生产等等,作为制造型企业开办前提,一样不可少。不但不能少,而且一点儿都不能打马虎。但这不意味一定要由企业付费。环评审批,是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对企业的监督和考核,既然是监督考核,就不能收监督费或考核费。表面上看,这笔考核费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收的,似乎无不可;其实付费的应该是政府。无论费用多高,都应该由政府出。相反,让企业出考核费,不仅法理不通,而且极易造成评估方为收费而昧良心,造成中介不“中”、评估不“平”、公正不“公”的弊端。
规章制度是人定的,而且十有八九是个别领导大手一挥就一言九鼎就山呼海应铁定下来。谁管你三七二十一。
“水、电、气接入工厂都需要高额费用”。这不奇怪。只是看似不是政府直接收费,其实意思也差不多。水、电、气,哪一项不是政府垄断行业?政府定价,赚钱自然政府支配。
当然,我国能源资源短缺,价格自然反应成本。但是,比美国贵,说明其中必然有不正常因素。比如同样是波音、空客飞机,我国机票比欧美贵。
至于“工业用地价高”,那没办法。中国人口多,人均土地资源就少,地价贵是必然的。美国土地便宜,那时因为他们人少。这是国情,政府难以一时改变,唯一的途径是控制人口,而不是轻率放弃血泪换来的计划生育国策。所谓的“人口红利”纯属误导,人多,人均产值就一定高?企业用不起地,修高铁拆迁成本高,这能是“人口红利”吗?
不仅对企业乱收这费那费,其实,政府对公民个人,有时也一样锱铢必较。小小的一个护照本,能有多少工本费?能达到200元人民币吗?说是到期可以延长,结果延长同样要再掏200元。不管办照人是否需要,都必须有偿照相,一次20元。
对企业犹如泰山压顶的政府收费,按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分析,虽然不合理,但是有依据,有文件,放在明处,似乎还不是乱来;但是,笔者怀疑,是否还有没文件依据的、存放在暗处的收费?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从上市公司年报或企业自行披露的费用来看,中国的各类‘费’非常多,且不透明。这既包括明面上的费,也包括各类寻租和灰色成本。‘费’没有法律来规定,其中不规范的地方就更多。”他认为,而且由于费的征收具有相对随意性,这就为企业的成本和收益预期带来不确定性,让投资环境中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,不利于新投资的进入。
暗处的收费多于明处,于是就难怪非法的收费大于法定的税收。(来源:中华工商网)